來源 : 怪誕行為學 1 2
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,會按照成本-收益為原則行事。
但事實上人的行為會受到情緒,社會規範等所影響,因而做出“非理性”的行為。
但不少時候,我們都不了解這些非理性因素對我們有何種影響,換言而知,我們不完全清楚行為的原動力。
而行為經濟學透過質疑和實驗,最終發現人一些非理性的行為是可預測,或有所解釋。
同時行爲經濟學面臨著對其普適性的質疑,因爲當中的結論往往是在實驗中得到,因此有質疑這些結論能否市場經受市場檢驗。
撮要
比較/攀比 - 人比人,XX人
我們總是靠觀察周圍的事物確定彼此關係。用相對的方法,與就近的選擇對比。
不但如此,我們還喜歡拿容易比較的事物衡量,以避免衡量不易比較事物
- 當有 A B 兩個選擇且不是容易比較的事物時 加入 A- 可以誘使人選擇 A
- 人們喜歡比較的天性會容易導致互相攀比,不易滿足 因此限定比較的範圍,縮小比較的圈子能提升幸福感
決定的慣性 - 第一印象的關鍵
人們會遵循初次決定的慣性
在無法確定事物價值時,初次敲定的價格會形成“錨”,對以後價格理念產生深遠影響。
這種影響,還包括與該事物相關產品的價值。
但當事物有更加出彩或與衆不同之處,將可以重新定義“錨”
- 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不是基於偏好而是基於記憶。“錨”會隨著記憶淡忘而轉移。
- 若消費者敲定“錨”時,錯誤估計其價值,便難以搞清交易是否獲益。
免費的誘惑
人本能懼怕損失,而我們選擇免費的東西,沒有風險,變不必承受損失。
因此,免費會給人一種情緒衝動,讓我們以爲免費物品大大高於它的價值。
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
社會規範中的關係是模糊的,難以劃分界限,憑藉個人感覺和喜好做決定。
市場規範下,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,一切均可以交易,所有事情界限分明。
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兩者難以調和,一旦將市場規範引入社會規範,便會打破社會規範,難以恢復。
而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發生碰撞,社會規範便會退出。
情緒影響
人在理性和非理性狀態下,思想和行爲都會不同
而我們很容易低估激情狀態下對我們的影響
在情緒影響下做的非理性決定,在往後的日子,由於記不住當時的情感狀態,而對當時的決定記憶猶新,就容易形成慣性,持續誤導我們選擇
拖延症
嚴格限制自由是有效防止拖延症的方法
擁有
我們對擁有的事物會比他人有更高的估價。
- 在某一事物投入的勞動越多,對他感情越深
- 我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失去而不是得到
- 我們假定別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們一樣
一旦沉迷與自己的見解,可能會拒絕接受別人的主意。
選擇
我們總會爲自己保留選擇的餘地,保留餘地的同時其實也意味著放棄了別的東西。
在吸引力大致相同的選擇中作取捨十分困難,越是難以抉擇,猶豫不決的代價越大。
預期
人們希望預測體驗,基於歷史上的訊息做出判斷,為我們理解環境提供捷徑。
我們的預期可以一定程度決定我們體驗的感受。
預期可以讓人們形成成見,抛下既有的認識可以避免偏見,直指事物真相。
形成預期有兩種機制
- 信任 - 對於某個消息來源的信賴和信任
- 條件反射 - 經過重複體驗而建立
價格會讓我們形成一種預期,但未必正確
作弊
衹要有適當的機會,很多平日誠實的人也會作弊
一旦在誘惑下作弊,作弊的程度并非與害怕被發現有關聯
但我們的行爲符合社會倫理,超我會感到愉悅,否則會不快。
我們對非現金,離現金衹有一步之遙的事物,更加容易作弊,擅長將其合理化,當作‘輕微’的越軌行爲
但面對‘輕微’的越軌行爲,不足以啓動超我,監督和管理,就剩下成本 - 收益分析
但如果在受到誘惑那一刻得到有關道德的提醒,我們可能保持誠實
標新立異
人們甘願犧牲消費的快感突出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
但在標新立異不視爲正面特質的社會環境下,人們更加傾向于表現群體歸屬感
工作
我們對工作的意義的認識,可以讓我們把愉悅轉換成工作意願
報復
衹要有機會,大多數人都會自然而言尋求報復
在覺得需要報復的時刻,我們并不在乎應該懲罰誰,衹是希望讓某人付出代價
適應
經過時間人能適應一切
- 我們的卻難以預期如何去適應
- 人對疼痛感受除了傷情還取決受傷的背景環境,及對其意義的詮釋
- 短期内對事物有强烈的感情,在一定時間后便會回復常態
- 中斷會停止適應的過程,由此來看,中斷厭惡感覺有害,中斷愉悅感覺有意
- 當考慮適應過程時,會收到周圍的參照物所影響